2019年,隨著電網觸角伸向黃河源頭的每一戶牧民,這里的牧民對治病求醫的渴求也在電網匯聚。為此,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北京電力醫院重點科室專家連續在這里開展醫療幫扶。今年8月,醫院專家第七次踏上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人民醫院開啟義診。
黃河源頭,這里的電力人從點亮牧民的生活,到照亮他們的生命。每一名參加義診的醫生都被那聲“瓜真切”(藏語,謝謝)感動著。
“在這里,你會不自覺放下腦袋里的盤算。想到的更多是責任,付出后收獲的是真切的滿足?!眹译娋W果洛供電公司副總經理田超說。
義診就緣起于這樣的邏輯。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在這片足有4個上海市大小的縣域內,人口剛剛超過1.4萬。他們中大部分散居在廣袤的草原,長期過著傳統的游牧生活。
“從企業經營角度看,送電就是賠本買賣?!碧锍e例說,2021年,為滿足瑪多縣花石峽鎮維日埂村147戶村民的用電需求,電網升級改造投入526萬元?!安凰闳粘>S護投入,僅靠電費回收投資至少需要20年?!?/p>
但每一名在這里工作的人都知道,這筆賬不能這么算。
田超出生在陜西,2007年畢業后到果洛州的電力部門工作,2017年作為國家電網派駐瑪多縣第一批工作人員的領隊進駐這里。
他清晰記得,那時當地百姓還不會用電。按照規定,安裝入戶后的電力設施不歸電網負責,然而剛通電不久的牧民不懂電、不會用電,電燈泡燒壞、電視機出現“雪花點”都會找電力部門。
這讓田超明白,在這里工作責任不能分那么清。工作隊一戶戶走,維護電網的同時,普及用電知識。從2017年到2024年,瑪多縣全縣年用電量從約800萬千瓦時躍升至1.45億千瓦時,當地用電量增長了約18倍。
高原牧區的生活就此點亮。如今,幾乎每戶牧民家都通了電,一些偏遠牧戶也在電網人員幫助下,架設起光伏板自發自用。
為牧民通電是電網的責任,而隨著電網通達,服務下沉,電網工作人員也了解到群眾對求醫治病的渴求——
瑪多當地高寒缺氧,很多人飽受高原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困擾,但這里醫療資源匱乏,全縣僅有一所縣級醫院,21名醫護人員需服務1.45萬人口,年就診量近1.8萬人次,不具備手術診療條件,牧民群眾治療疑難雜癥常需輾轉十余天赴外地醫院就診。
為此,北京電力醫院從2019年開始,每年都會定期組織專家團隊攜帶設備藥品開展集中義診和上門診療,讓牧民在家門口享受三甲醫院的服務。
在瑪多縣瑪查理鎮瑪拉驛村,年近六旬的恰什杰老人倚門遠望。老人心中盤算著:“如果今年義診的醫療隊能來,我就不往玉樹跑了。”
最初,她和老伴巴巴去最遠的看病地點就是臨近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300多公里的路,坐車要5個小時左右,一路上還要忍受顛簸之苦。
在駐村書記張國棟提醒下,如今她每年都會前往北京電力醫院醫療巡診點接受專家問診。
今年8月6日,醫療巡診活動如約抵達。在義診點,北京電力醫院中醫骨傷科副主任醫師于長歲為恰什杰進行了詳細檢查,并根據病情開具藥方。此后,于長歲還攜帶針灸工具專程來到恰什杰家中,為她進行針灸治療以緩解疼痛,并送上常用藥品。
北京電力醫院副院長劉新疆說,開展醫療幫扶7年來,國家電網公司開展義務問診1635人次,捐贈藥品2萬余盒、價值44.5萬元。國家電網公司還先后投資770余萬元在瑪多縣實施了人工耳蝸植入等13個醫療幫扶項目,這場始于2019年的醫療幫扶行動,讓群眾看病難、吃藥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站在黃河源頭眺望,這片離天最近的地方,距離現代醫療服務已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