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深黑色海面上,翻滾著墨綠色浪花。半空中,一團巨大的烏云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氣勢洶洶壓頂而來。轉眼間,“中山大學”號就被裹挾在風雨中,海面上電閃雷鳴、霧氣騰騰。
這是今年第13號臺風“劍魚”在南海造成的惡劣天氣和海況一幕。正在南海執行“海琴”號ROV海試暨“海斗一號”科學應用航次任務的“中山大學”號上,考察隊員們戰風斗浪、夜以繼日,靈活機動開展科考作業。
8月24日晚,船上動力定位系統發出陣陣轟鳴,全力以赴對抗風浪的顛簸。在南海中部一個4200米水深站位,考察隊員們開展了CTD海水采樣、重力柱沉積物采樣、大型浮游生物分層采樣等考察作業。在“中山大學”號專業技術團隊支持保障下,每一項作業都有條不紊。船上燈火通明吸引了魚群,船邊一度出現成群的海豚和飛鳥。
藍色的“中山大學”號總長114.3米,型寬19.4米,排水量6880噸,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的現代化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船上配置的60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琴”號,23日成功海試,更使“中山大學”號如虎添翼,進一步提升了在深海調查領域立體化科學觀測能力。
“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是中山大學百年來的夢想與追求。早在1928年,中山大學沈鵬飛等一行16人,就曾借乘“海瑞”號軍艦前往西沙群島進行實地調查。
“中山大學”號自2021年投入使用以來,持續深耕深海探測領域。截至今年7月,已執行23個科考航次(段),累計出海488天,航行約56982海里,超過1700人參與航次任務,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與裝備試驗提供了堅實支撐。
浩瀚南海蘊藏了無數科學奧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大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蘇明教授是該校首位在南海深潛的“深海勇士”,也是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圍繞著科考目標,他每天根據天氣和海況,精心設計安排每一項科考作業內容和時間。這次考察他已準備了六年之久,十分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把船上先進的探測、取樣等科考設備,比喻為在南海進行科學考察的‘望遠鏡’,‘海琴’號等能進入海底的機器人,就是對南海進行精細化考察的‘放大鏡’。”蘇明說,“我們這次攜帶了‘海琴’號和‘海斗一號’兩個‘放大鏡’,主要圍繞南海北部陸架坡折斷裂帶、海底峽谷差異性沉積演化、海底麻坑形成機制、中沙海臺上升流與生物群落演替、人工鯨落等開展科學研究。”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的校訓,在“中山大學”號上十分醒目,奠定了這艘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的深厚底蘊。
肩負使命,筑夢深藍,這艘承載了“中大人”百年夢想的“大船”,既是面向全球海域的“移動科研平臺”,也是培養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的“海上移動校園”,還是下一步開展國際海洋科學合作的開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