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市場快速擴容,產品數量與類型持續豐富,與此同時,產品業績表現已初現分化,不同保險機構的投資管理與風險控制能力正在經歷市場檢驗。隨著各險企“大養老”戰略深入推進,具備綜合生態構建能力的險企有望在養老金融新格局中占據先機。
潘悅 制圖
保險產品快速擴容
業內人士指出,保險產品,特別是養老保險和年金保險,為老年人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和風險保障。這類產品通過長期積累和風險分攤機制,為投保人提供養老金終身領取、身故保障等功能,是養老金融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作為四大類產品之一的保險,與儲蓄、基金、理財產品共同構成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完整矩陣。根據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公示信息顯示,截至2025年8月末,四大類產品中儲蓄產品數量占比約41%、保險產品約29%、基金產品約27%、理財產品約3%。
目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大體可分為三類,其一為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以養老風險保障和資金管理為核心,收益模式遵循“保底+浮動”,強調穩健與低門檻特性;其二為年金保險產品,是投保人按期繳費后,保險公司以被保險人生存為條件,定期如按年或月給付保險金的生存保險;其三為兩全保險產品,是兼具“生存金領取”與“身故保障”雙重功能的產品。
濟安金信養老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在售的134只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中,專屬養老保險產品13只,數量與上季度持平;年金保險產品80只,較上季度增加27只;兩全保險產品41只,較上季度增加14只。從產品數量增幅來看,保險產品超過儲蓄、基金、理財等產品。
目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發行市場呈現明顯的梯隊分化與頭部集中情況,保險產品多由大型頭部機構主導,專屬養老保險呈現“高結算利率、低保證收益”特征。華源證券研報統計數據顯示,28家保險機構以頭部機構主導,截至2025年5月底,中國人壽以23款產品位居榜首,傳統大型險企和專業機構共同占據市場核心份額。專業養老險公司表現突出,國民養老共有18款產品、太平養老12款、泰康養老10款,顯示出專業養老險公司在養老金融領域的深耕態勢。此外,銀行系與中小機構分化顯著,銀行系險企中,農銀人壽共有12款產品、工銀安盛11款表現較好,交銀人壽6款產品表現相對有限。在尾部機構中,5家險企僅發行1款產品。
“整體而言,兼具風險分散與收益彈性的產品(分紅型+萬能型,合計48款,占比超三成)已成為市場主流趨勢,反映出保險公司為應對利率環境及滿足差異化養老需求而進行的策略布局。”華源證券在研報中表示。
由于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正處于穩步開局階段,各產品業績表現尚未完全展露,但從每年開年披露上年度產品結算利率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業績來看,各家表現已出現分化。
業內分析認為,當前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市場呈現“高結算、低保證、風險溢價顯著”的特點。部分頭部機構產品憑借專業投資能力在2024年實現超4%的收益率。
“大養老”戰略考驗險企綜合能力
近年來,在政策引領下,“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中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各類商業養老金融業務正快速擴容。與此同時,有業內分析指出,隨著各險企紛紛推進“大養老”戰略,具備生態構建綜合能力的險企或將脫穎而出。
2025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稅延養老保險普通賬戶不再單獨計算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而是與其他保險產品普通賬戶合并計算。“這一調整將優化保險資金配置效率,提升保險機構養老投資靈活性,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
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文件提出19項重點舉措,明確鼓勵金融機構研發具有長期限、收益穩定的個人養老金專屬產品,推動養老財富儲備與穩健增值,并加快商業保險年金產品創新,完善保障體系,助力構建多層次養老金融供給體系。
目前,保險及保險資管機構紛紛加大養老產品布局,力求形成養老產品、服務、產業的完整鏈條。“保險資管因其資金久期長、規模穩定的特性,成為銀發經濟的核心參與者,通過三大路徑賦能:在養老金金融領域,優化基本養老保險投資、拓展企業年金市場化運作,并創新個人養老金產品;在養老服務金融領域,開發以房養老、老年消費分期等場景化工具;在產業金融領域,布局養老社區REITs和智慧養老科技投資,形成資金與服務的閉環。”中信建投證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師胡玉瑋團隊指出。
中信建投研報認為,未來保險機構尤其是保險資管機構需從單一資金提供者轉向生態構建者,分階段推進戰略轉型:短期完善養老金產品矩陣,中期培育另類資產投資與數字化能力,長期構建“保險+”生態聯盟。通過整合支付端與服務端資源,形成覆蓋養老規劃、健康管理、產業投資的完整價值鏈,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