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30日,滬市上市公司圓滿完成2025年半年報披露工作。這一份份半年報,清晰映照出在增量政策效應持續加力釋放的大背景下,滬市上市公司積極進取、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數據顯示,消費筑基與科技引領的增長動能愈發清晰,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起承轉合間,正呈現出更為均衡且可持續的全新格局,處處洋溢著向上向好的態勢,為資本市場注入了強大的信心與活力。
業績穩健上揚,結構優化升級
2025年上半年,滬市公司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雖合計營業收入24.68萬億元,同比微降1.3%,但凈利潤達2.39萬億元,同比增長1.1%;扣非后凈利潤2.29萬億元,同比增長0.7%,且季度間保持上升勢頭,第二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環比分別增長6.1%、0.1%。
中期分紅再創新高,408家滬市公司宣告中期分紅,現金分紅總額達55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5%,14家公司分紅金額超百億元。實體企業研發投入合計4326億元,同比增長1%;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總額841億元,同比增長6%,研發投入占比中位數13%,持續領跑A股各板塊。實體企業經營性現金凈流入1.11萬億元,同比增長32%,凈利潤現金含量達103%,同比提升26.2個百分點。
從業績增長貢獻度看,制造業基本盤穩固,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9%、7.1%,增長值占剔除非銀金融后的整體比重分別為78%、50%。新興產業更是勢頭迅猛,電子、通信、醫藥生物、軌交設備等新興產業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7.5%、6.5%。近五年新興產業營收占制造業及相關服務業比重從39%增長至49%,利潤占比從33%增長至50%,彰顯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良好態勢。
核心產業引領,引擎強勁驅動
以科創板為堅實依托,滬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業逐步成為業績增長的“強力引擎”。集成電路公司已增長至138家,覆蓋設計、制造、封測等全環節產業鏈,上半年營業收入合計2466.75億元,凈利潤合計189.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7%。
在國產替代與市場回暖的雙重推動下,中芯國際、華虹公司等頭部晶圓制造企業保持滿產運行,中微公司等半導體設備企業訂單充足,瑞芯微、泰凌微等9家芯片設計企業盈利同比翻倍,構筑起行業增長的“穩固基石”。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滲透成為集成電路產業升級的關鍵變量,寒武紀、海光信息、瀾起科技等一批AI算力企業憑借獨特技術優勢,迎來經營質量的快速提升。
生物醫藥企業同樣成績斐然,合計營收2511.09億元,凈利潤318.62億元,同比增長1%、14%。科創板已成為繼美國、香港之后又一全球主要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地。創新藥企業頻創行業里程碑,上半年共推進17款1類新藥國內獲批上市,完成20單出海BD交易,潛在交易總金額超264億美元。百濟神州、迪哲醫藥、恒瑞醫藥、藥明康德等企業在創新藥研發與商業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帶動行業步入商業化收獲與可持續增長的新階段。
傳統產業轉型,突破創新發展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一環。滬市鋼鐵、機械設備等行業積極求變,以技術創新突破“內卷式”困局,向高附加值領域大步邁進,凈利潤同比增長235%、21%。寶鋼股份汽車板、硅鋼等高端、差異化產品占比超60%,在取向硅鋼產品領域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一;南鋼股份上半年先進鋼鐵材料毛利占比達46.67%,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成為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同時,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進,中創智領打造全球煤機行業首座燈塔工廠,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三一重工構建全流程數字化制造作戰平臺,實現生產精準調度。此外,“擴綠增效”進程不斷加快,火電行業通過技術創新向高參數、高效率、高附加值方向升級,宇通客車、福耀玻璃、君正集團等企業在低碳轉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業績與環保的雙贏。
滬市上市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出色表現,無疑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業績的穩健增長、產業的優化升級以及傳統產業的創新轉型,共同繪就了滬市發展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