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每年新生兒中,每100個就有5至6個存在不同類型出生缺陷。”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9月12日)即將來臨之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產科主任趙玉榮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出生缺陷不僅嚴重影響個體生存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出生缺陷,俗稱“先天性畸形”,是指嬰兒在母親子宮內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結構、功能或代謝異常。趙玉榮介紹,這類異常有的在出生時即能發現,也有的潛伏多年后才逐漸顯現。臨床表現上,結構異常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多指/趾等器官形態問題;功能異常可能表現為聽力障礙(如外表正常但實際耳聾);代謝異常則包括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和蠶豆病等常見疾病。
趙玉榮指出,出生缺陷的發病原因主要分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類。
遺傳因素方面,嬰兒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若父母任何一方攜帶某些致病基因,都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導致如血友病等單基因遺傳病。而母體因素也在胎兒發育中起到關鍵作用。孕婦如在孕期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病原體可能經胎盤傳給胎兒,干擾正常發育,引發結構性或功能性缺陷。母親若患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等基礎疾病,且未在孕期得到良好控制,也會增加胎兒出生缺陷的風險。此外,孕期母親營養攝入不均衡,尤其是葉酸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影響胎兒正常發育,例如葉酸不足可導致神經管畸形。
有害環境暴露也是重要誘因。長期接觸物理性危害(如射線、噪聲、極端溫度)、化學污染物(來自空氣、土壤、水、化妝品、食品添加劑等),以及母親吸煙(含二手煙)、酗酒、吸毒等不良行為,均可能增加胎兒出生缺陷風險。
“我國目前已建立覆蓋生育全周期的‘三級預防’體系,持續筑牢出生缺陷防控屏障。”趙玉榮表示,一級預防重在孕前干預,提倡計劃懷孕夫婦在孕前3至6個月進行健康檢查,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女性需補充葉酸。進入孕期階段,二級預防成為 “早發現 早干預”的核心。趙玉榮特別提醒,孕12周所做的NT檢查(胎兒頸項透明層檢查)、孕16周的唐氏篩查以及無創DNA檢測等均屬于產前篩查,若篩查結果提示異常,需進一步通過羊水穿刺、臍帶血穿刺、胎兒鏡等產前診斷手段明確情況,為后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孩子出生后,三級預防通過新生兒疾病篩查實現早診早治。她特別提到:“以往新生兒足跟血篩查只能檢測3種疾病,如今已擴展至12種遺傳代謝病,使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減等疾病得以盡早發現。”
在防治新技術方面,趙玉榮介紹,對于有遺傳性疾病風險的夫婦,建議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實現優生優育。其中,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可在胚胎植入前進行遺傳學檢測,篩選健康胚胎,從源頭上阻斷缺陷基因傳遞。同時,基于人工智能的超聲輔助診斷系統,依托大數據和深度學習,也能更精準地輔助產前篩查,提升結構缺陷的檢出率。
趙玉榮表示,預防出生缺陷是關乎千家萬戶幸福的重大公共衛生任務。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我國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有望邁向更高水平,為更多家庭構筑健康生育的堅實屏障。(實習生馮漪錦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