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中老年人口規模擴大,白內障與老視作為高發眼病,已成為不少中老年人的“雙重困擾”。圍繞這兩種眼科疾病進行協同干預和數字化技術賦能,正成為眼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突破口。
據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統計,我國60至89歲人群白內障發病率約80%,9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超90%。《2023中國老花眼人群洞察報告》則顯示,35歲以上老視人群約3.9億人,52歲以上老視發病率接近100%,但67.85%的老視患者未獲規范矯正。
專家表示,傳統單一診療模式與經驗化操作已難以適配細分領域的精準需求,行業正通過模式創新與技術升級破解這一難題。
在中老年眼病診療中,白內障與老視常伴隨發生,患者多存在合并眼底病變、青光眼等并發癥,“單病單治”的傳統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這一細分領域的核心突破,在于多學科資源的整合與服務模式的重構。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愛爾眼科北京地區副總院長張豐菊說:“傳統模式下,患者要輾轉眼科多個科室掛號、檢查、評估,流程繁瑣且易漏診。老視患者的需求早已超越‘配副老花鏡’,更需要‘個性化、精準化、全程化’的視覺健康服務。”
當前,行業已出現以“老視管理MDT(多學科)學組”為代表的協同機制,整合屈光、白內障、視光、青光眼、眼底病等多領域專家資源。記者了解到,愛爾眼科將在全國30余座城市落地“老視矯正門診”,提供從術前10余項指標評估(涵蓋眼表、眼底、眼壓等),到個性化方案設計(如老視矯正型人工晶體植入、激光矯正等),再到術后遠中近視力、散光等綜合管理的“一站式服務”,徹底打通協同診療的流程壁壘。
從臨床實踐看,協同診療已展現顯著價值。通過白內障摘除術聯合老視矯正型人工晶體植入,患者可同步解決兩種眼病困擾,這已成為國際主流的治療方案。而我國通過多學科協同,正逐步縮小與歐美在技術應用上的差距,協同診療體系的完善將為這一細分領域打開增長空間。
白內障手術作為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有效手段,其精準度直接決定術后視覺質量,而切口散光、撕囊參數、人工晶體位置等關鍵環節此前長期依賴醫生經驗,易產生人為誤差。如今,數字化導航技術的普及與標準化,正成為這一細分領域的“技術底座”。
近日,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王勇在解讀行業首份《數字化導航白內障手術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專家共識》)時強調:“這份共識基于大量臨床實踐與數字化技術探索的成果,從術前精準評估、術中智能導航到術后效果追蹤,系統梳理了數字化技術在白內障手術中的應用標準與規范?!薄秾<夜沧R》從技術原理、常用系統、適應證與禁忌證、操作流程、風險應對等六個維度,為數字化技術落地提供了“行業標尺”。
業內人士表示,在實際應用中,數字化導航技術已顯著提升手術精準度,通過融合影像引導、AI算法與計算機輔助,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數字化技術的規?;瘧?,正推動手術從“合格”向“優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