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國有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理應為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發揮關鍵作用。同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也是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由之路。
國有企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必然性
國有企業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力量,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在創新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有能力、有條件在科技創新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國有企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主導著從研發投入到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全過程,是“政產學研用”協同聯動的關鍵核心。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作為原創技術策源地、國之重器的集成地,在原始創新領域實現重大科技突破、塑造大國競爭領先優勢中能發揮基礎性、主導性作用。新發展階段,國有企業要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從技術攻關和需求牽引雙向發力,促進產學研有效貫通和科技成果高效能轉化應用,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創新土壤。
圖為長安汽車聯合華為、中國聯通等打造的阿維塔數智工廠的生產車間。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國有企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新質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已成為我國在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新質生產力最主要的驅動力就是原始創新。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國有企業要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基礎性、緊迫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力。
國有企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必然要求。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抓手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通過戰略謀劃和總體布局,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實現科技前沿領域的突破。作為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載體,國有企業要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深化與高校院所、各類企業、金融機構合作,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協同,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領域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為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供堅實支撐。
國有企業具備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基礎和條件
原始創新是一種突破性的創新。它不依賴于已有的知識體系,往往會突破認知的邊界,創造出全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等。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是企業能夠主導開展基礎研究,在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的能力。國有企業在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基礎和條件。
國有企業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國有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方面擁有巨大優勢。資金方面,國有企業體量大、資金雄厚,能夠承受較大的研發風險和較長的研發周期。技術方面,國有企業經過長期探索已經擁有較好的技術積累,在能源、軍工、航天、鋼鐵、通信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人才方面,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匯集了大量一流人才。調查發現,在高校畢業生中,希望進入國企工作的占比排名各類型企業前列。
國有企業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重大原始創新突破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強化跨部門、跨學科資源整合,形成多元主體協同的創新生態聯合體。國有企業可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原始創新組織者的作用,通過組織、策劃,協調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社會各方面力量和各種資源,實現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戰略卡位。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加強對央企戰略規劃、體系建設、力量組織和資源配置的統籌協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組建創新聯合體,遴選“鏈長”企業,有組織地推動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
國有企業具有產業支撐引領優勢。國有企業大多集中在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領域,具有產業覆蓋全面和制造能力強等優勢。因此,國有企業在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及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方面能發揮關鍵作用。在國有企業集中的傳統行業,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近年來,國資央企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國資央企正積極謀劃推動一批重大工程,遴選戰略性新興產業“百項工程”,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實施人工智能AI+專項行動,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形成標志性成果;加快以技術突破支撐產業發展,加快培育啟航企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領域形成標志性產品。
國有企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
加快提升國有企業原始創新能力,要求國有企業瞄準高質量的原創技術供給、高能級的原始創新策源平臺、高效率的產業價值提升,在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基礎研究投入、鼓勵“自由探索”等方面發力,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的制度安排。
強化國有企業在原始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一是發揮原始創新突破主體作用。原始創新重點在于實現從“未知-0-1”的突破,即從未知到找到潛在的方向再到產生原始創新,這需要以基礎研究作為支撐。國有企業要深度融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體系,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把研發重心轉到基礎研究上,組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共同建設基礎研究平臺,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二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探索主體作用。以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為契機,集聚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聯合其他創新主體打造高能級平臺,主要包括幾種:知識管理平臺,提升對前沿領域、關鍵技術、未來科技的預見和分析能力;需求牽引平臺,搜集創新鏈上各主體需求并從中提煉關鍵問題,發現能影響未來市場和需求潛力的技術變革;原創技術轉化平臺,探索“中試熟化平臺-首創推廣應用-全鏈條服務”轉化模式,強化原創技術成果轉化承載功能。三是和民營企業形成創新互補優勢。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是國家搶占全球科技競爭先機的未來賽道、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以及國家安全的“命門”和產業發展的“護城河”。國有企業在創新要素集聚、創新資源整合、技術迭代與應用環境等方面具有基礎優勢,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塑造大國競爭領先優勢中能發揮基礎性、引領性作用。互聯網數字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技術具有跨領域性、實用性、政策驅動性等特征,民營企業在激勵機制、市場導向、創業精神培育、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能夠迅速將這些新興技術與商業模式深度融合,推動技術在實際場景中規模化應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在不同的技術領域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合力,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健全國有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和人才建設機制。一是引導國有企業深扎以基礎科學研究、前沿技術開發為主的根技術。通過稅收優惠、基礎研究專項、應用基礎研究需求清單等多種方式,激勵有能力的國有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在前沿技術、共性技術、跨學科系統性創新領域上持續加大投入。尤其是要抓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戰略窗口期,力爭突破芯片、算力和算法等方面的根技術,當好發展人工智能的長期資本、戰略資本、耐心資本。二是鼓勵國有企業探索多種投入模式。國有企業可充分發揮內外部融資優勢,通過和政府、社會資本聯合設立研究基金、與高校院所共建實驗室等方式,拓寬企業基礎研究和前瞻性科技項目的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于未來新興科研需求和科研技術,還可以采取“空白基金”方式,隨時支持可能出現的顛覆性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前沿性技術研究。三是健全國有企業基礎研究人才建設機制。通過建立企業實驗室、“不計功利”的專屬項目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并通過制定科研激勵制度、創新獎項等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研究人才開展研發工作。
健全鼓勵“自由探索”的制度機制。自由探索是科技創新特別是“無中生有”原始創新的基本原則。當前,國有企業鼓勵“自由探索”的制度機制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健全“允許失敗”的容錯免責機制。明確企業科研人員在全過程中的容錯條件、制定明晰免責的實施準則及細化清單,并增強與審計巡視等監督方式的融合聯動,通過免責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探索性與創新熱情。二是健全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針對原始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和周期長等特點,對科技人員設計有競爭力的、長周期回報性的薪酬激勵體系。客觀精準評價科研人員在原始創新全周期上的價值貢獻,按照不同階段的貢獻對骨干科研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長期激勵和精神激勵。三是健全精準化、差異化、長周期的創新考核評價體系。對于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顛覆性技術,可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手段開發和完善技術估值體系,并設立定期評估和分階段類型考核制度及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制度。
(作者:李政系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希禛系湖南湘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