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簡稱泰達論壇)“碳循環生態專場”在天津舉行。本屆泰達論壇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聯合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德國、歐洲等汽車工業協會及中國多家產業創新聯盟聯合協辦。此屆論壇圍繞主題“增動能 啟新篇 向全球”邀請嘉賓展開深入探討。
在9月12日“碳循環生態專場:汽車產業低碳發展與資源循環利用新機遇”主題論壇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鄭天雷應邀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鄭天雷
鄭天雷在演講中指出,綠色低碳標準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出海”與高質量發展的前置條件。
國家“雙碳”體系持續完善,為汽車標準化工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汽車綠色低碳標準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五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汽車碳管理領域,以“碳”為評價對象,貫穿汽車生產、制造等全生命周期,構建碳相關管理維度的標準;另外四個領域分別是綠色制造、汽車節能、新能源汽車、循環利用。
碳管理領域已在國家總體統籌下構建整車、零部件、企業及產品多層級框架,已發布2項國標、15項在研標準;電動汽車與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將成為下一階段重點。同時還會依托國家層面的基礎標準對汽車行業自身標準進行完善,抓緊推進“新三樣”國家標準的制定,從國家層面統一汽車行業碳足跡核算方法。最終爭取構建國際國內協調的標準體系架構。
綠色制造領域目前通過構建汽車綠色制造體系,已完成12項標準的制定,涵蓋技術通用、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方面。這些標準在提升汽車行業綠色設計水平、規范整車綠色制造評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汽車節能領域涉及汽車節能標準和新能源汽車標準兩個方面。面對2030年后的新周期,汽車節能標準還需要更新和完善。
新能源汽車標準領域目前已有近140項標準,覆蓋整車、系統、部件等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新能源汽車標準是未來碳中和階段減碳的主力。新能源汽車標準有兩個核心部分,一個是安全標準,另一個是固態電池相關標準。
現階段新能源汽車安全標準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依托。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和產業安全,但產業推動新能源汽車品質及安全技術升級面臨較大成本壓力。目前已有14項安全標準,覆蓋各類整車、部件及動力電池等方面,但仍有提升空間。未來將會對電動汽車整車安全、碰撞后安全、燃料電池汽車安全等重要標準開展新一輪修訂,進一步加嚴要求。
固態電池相關標準是目前國際國內都在展開相關技術研究的領域,但目前固態電池核心技術尚未真正突破,行業對固態電池的理解也存在一定混淆。因此,目前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方向包括研制固態電池術語、分類標準,統一行業認知;推動固態電池安全性能系列標準的制定;逐步完善固態電池標準體系,為技術產業化奠定基礎。
循環利用領域目前已有40項標準,涵蓋整車回收、動力電池回收等各個方面。下一階段會在三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是開展再生材料在汽車中應用的相關技術;二是開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指南及相關標準的研究;三是進一步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標準體系。
鄭天雷在演講最后提出對未來我國汽車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工作的三個思路:一是持續完善標準體系,尤其是針對固態電池、換電等新模式、新技術,重新梳理和完善標準體系,填補標準空白;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標準研究,包括碳管理、節能、新能源汽車、循環利用等領域的標準,需要在短時間內加快制定進度,形成更完善的技術支撐;三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履行好我國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職務,更好地將我國的技術方案推向國際,支撐我國汽車產業和技術出海,助力行業發展。(李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