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小城泉州惠安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突出部,一面依山、三面環海,耕地資源有限,鹽堿化土地多。尤其是沿海圍墾造田的鹽堿耕地中,土壤鹽分高,不利于多數品種的水稻種植,糧食產能提升受到制約。近年來,當地通過引進“海水稻”、科技創新、綜合利用等舉措,讓鹽堿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開辟出特色產業路徑。
鹽堿地變身為興農糧倉
初秋,走進坤德農場輞川鎮許厝村基地,幾百畝連片水田在陽光下泛著波光,縱橫交錯間新綠初綻。幾臺插秧機來回穿梭作業,所到之處,一株株“海水稻”秧苗被精準插入田中,大片水田披上齊整的“綠裝”。
“別看這些稻子長得生機勃勃,其實我們承包的土地大多數由填海造田形成,土壤里殘留大量鹽分,普通農作物很難生存。”坤德農場負責人何志陽說,缺水時,地下鹽分就會蒸騰至地表,水稻根系不得不向上生長,致使整體成活率及產量較低。地里長不出莊稼,一度是他的心病。
2022年,在當地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坤德農場引進多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進行小規模試種,從中篩選出長勢好、產量高、品質優的水稻品種。2023年,坤德農場開始規模化種植,這是泉州市真正意義上首次引種“海水稻”。當年9月,300多畝耐鹽堿水稻喜獲豐收,濕谷平均畝產“袁兩優1號”476.37公斤、“南桂占”460.54公斤,“廣紅3號”更是達到645.67公斤。
據惠安縣農業生態能源站負責人林舒遠介紹,“海水稻”并非種在海水里,而是能在鹽(堿)濃度為3‰至5‰的鹽堿耕地上生長的水稻品種,畝產可達300公斤以上。
貧瘠鹽堿地里種出來的大米,吃起來味道如何?與普通大米有什么區別?何志陽說,“袁兩優1號”和“南桂占”這兩種白米,從外觀上看與普通白米沒有明顯區別,不過由于生長在鹽堿地,這類“海水稻”的礦物質含量非常豐富,因此頗受消費者青睞。
“由于引進了‘海水稻’新品種,加上這幾年進行了土壤改良,我們現在的水稻產量比以前翻了一番,達到了畝產900斤以上。”何志陽說,許厝村種植耐鹽堿水稻的面積如今已擴大到600多畝,這季早稻剛剛收割完,立馬就進行插秧開始種植晚稻。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2025年早稻產量數據顯示,福建省早稻單位面積產量連續7年在全國10個生產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科技破題筑牢農業根基
滾滾稻浪的背后,凝結著科研團隊技術攻堅的汗水。福建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泉州試驗站站長、副研究員陳錦文所在團隊,每年都會從福建省水稻產業體系及其他單位征集500多份親本材料及雜交稻新組合,在鹽堿地開展耐鹽試驗。
“我們重點篩選農藝性狀好、適應能力強、產量高的親本及雜交稻新組合,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陳錦文說,通過全生育期觀察,我們對每一份材料的耐鹽表現進行評價,最終篩選出適合東南沿海鹽堿地種植的耐鹽雜交稻品種。
但是,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陳錦文說,忙忙碌碌一整年下來,有時也沒能篩選到幾個好的耐鹽新材料。盡管如此,專家們依然堅持開展水稻耐鹽新材料的篩選工作。
在坤德農場的育秧棚里,三臺智能化育秧設備高效運轉,設備上面的一盤盤秧苗仿佛“坐電梯”般上下移動,在一圈圈循環中完成噴淋、光照等工序,秧苗長勢喜人。
“有別于其他育秧設備,這套設備串聯起選種、浸種、播種、暗化催芽和育秧等多道工序。其中,自動碼垛設備、自動擺盤設備及智能控制獨立環境立體循環種植床都是由我們自主研發制造的首臺設備。”福建省機械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科技特派員何惠彬說。
智能控制立體循環種植床的引進加快了秧苗的培育進度,科學精準的育秧方式讓出產的秧苗更加健康、茁壯,能更好地適應惡劣種植環境。此外,完成水稻育秧后,這套設備還可以被應用于葉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的培育。
“這套設備具有一個獨立的小氣候溫室,能夠智能調控秧苗成長過程中的溫、光、水、氣,具有省時、省力、節地的特點。”何惠彬說,通常培育150畝秧苗需要占2畝地,而采用立體育秧架則占地不到0.2畝,土地利用率得以大幅提升。如今,150畝的秧苗培育工作僅需1至2人就可以完成,工人通過手機或電腦App便能對秧苗狀態進行觀察。
多元開拓產業增收路徑
位于輞川鎮下江村的家興家庭農場大棚內,芭樂、香水檸檬等時令水果掛滿枝頭。十多年前,這里也是一片鹽堿地,常年受海水侵蝕,鹽堿化嚴重,而且還會出現土壤板結,致使植物根系不容易扎進土壤,不利于植物生長。
于2013年成立的家興家庭農場陸續流轉了300多畝鹽堿地,由此踏上了鹽堿荒地開發之路。家興家庭農場負責人鄭培忠說,土地流轉后,農場先解決水利設施問題,然后改造水池進行排水排灌,并且修建水閘隔離海水,最后再種植綠肥作物。
“豆科綠肥作物具有天然優勢,其根系能夠生成根瘤,而根瘤能夠固氮,給土壤提供大量氮素;而且,它的根系比較發達,可以穿透土壤,對土壤板結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另外,它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比較大,將其翻壓下去后能夠為土壤提供大量有機質。”福建省農科院資環所助理研究員、科技特派員王珂說。
土壤鹽堿度降低后,如何挖掘鹽堿地增收的更大潛能?王珂給鄭培忠的建議是發展設施蔬菜,即引種市場走俏的茄果類蔬菜。“牛角椒和西紅柿在秋季種植,可以采摘到次年春季,畝產可達萬斤以上,種得好的話,畝收入過萬元不是問題。”
如今,科技特派員的設想已成現實。“農場一年繁育優質種苗15萬株左右。其中,西紅柿和黃瓜的產量達9.6萬公斤,火龍果產量達7.8萬公斤,其他果樹產量達18.7萬公斤。”鄭培忠說,通過農旅融合、帶動就業和生態循環的實踐,不僅實現了農場自身的快速發展,也為周邊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下江村黨支部書記鄭心陽說,鹽堿地改良后,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全村年增收100多萬元。“每年還有很多群眾慕名來我們村學習鹽堿地改良經驗。”
數據顯示,我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對于端牢中國飯碗、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綠色發展意義重大。受訪基層人士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進步,鹽堿地上的農業發展將迎來更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