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深度轉型的關鍵時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系統研判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謀劃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藍圖,厘清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方向,凝聚了共識。會議傳遞出清晰信號:中國城市發展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堅持內涵式發展,其底層邏輯是通過深化改革,優化人口、土地、資本等要素的空間配置,激活消費、推動結構轉型升級等,在更高水平的集聚中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的深層邏輯
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城鎮化進程。當前,我國城鎮化已步入相對穩定期,城市發展的主戰場正悄然位移,逐漸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
這一轉型具有必然性。過去以土地擴張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伴隨著嚴重的“要素空間錯配”。例如,在城鎮化進程中,廣大農業人口逐漸向城市集聚工作生活,但由于受戶籍制度、城市發展政策等影響未能充分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從而抑制了服務業發展和消費潛力的釋放。
會議提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這不僅是對城市形態的描述,更是對要素配置機制重構的宣言。有利于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城市轉型或結構優化的本質是空間重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尤其是告別過往“攤大餅”式的發展),更加注重集約高效增長,扭轉土地與人口流動等錯配、抑制服務業發展的困局,讓要素實現集聚與平衡的高質量統一。
城市更新激活空間配置的結構紅利
會議旗幟鮮明地提出未來城市工作要“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實現該目標的核心抓手,在于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而其深層價值在于優化要素和資源的空間配置和重構,這些都有利于激活城市消費和推進結構轉型升級。
過去的城市更新主要是對原有建筑物進行改造、擴建或改建,現在必須算“結構賬”,比如要考慮改造后能否吸引人才集聚?能否支撐新業態成長?能否提升片區經濟密度?這些都是釋放紅利、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會議著重闡釋城市更新作為“空間重構引擎”的作用可以從如下維度展開:
第一,疏通人口流動節點。對老舊小區、城中村的改造,核心在于消除安全隱患、設施短缺、環境臟亂等阻礙人才安居樂業的“硬傷”。通過提升品質、嵌入服務,降低新市民、青年人融入城市的門檻,打造新時代城市建設者之家,這里的關鍵是破除非市場因素導致的人口流動障礙,促進勞動力要素更高效集聚。
第二,盤活存量空間價值。活化老舊街區、廠區、公共空間、口袋公園等,不僅可以延續文脈,還可以通過功能置換與升級,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意產業、生活性服務業等提供低成本、高活力的承載空間,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第三,重構空間效能網絡。通過系統梳理城市肌理,整合碎片化空間,優化功能布局、交通網絡和生態結構,提升城市的整體運行效率和韌性。這直接對應著降低經濟活動空間成本、激活消費活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創新和推動服務業發展的結構紅利。
統籌協調破壁 暢通空間循環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素高效配置依賴系統的協同。會議強調,面對提質增效的艱巨任務,必須徹底“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其核心指向則是打破市場分割和條塊壁壘,暢通要素等空間循環。這要求:
一是要機制性破壁。建立強有力的跨部門協同機制,確保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目標一致、無縫銜接。重點解決“規劃高大上、落地打折扣”“重復低效建設”“建設與管理兩張皮”等問題,避免政策內耗導致新的空間錯配或低效率問題。
二是要地上地下、硬件軟件同步。城市更新需統籌地上建筑改造與地下管網更新、硬件設施提升與公共服務(教育、醫療、養老、托育)嵌入、物理空間改善與社區治理創新。這有利于滿足人口集聚后衍生的多樣化、高品質服務需求,為服務業發展創造空間載體和消費場景。
三是空間政策與市場規律協同。尊重“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客觀規律。區域協調政策應轉向“以人為本”(尤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層面),通過深化戶籍制度及相關公共服務改革破除人口自由流動障礙,促使勞動力在追求更高收入和生活質量中自發流動,趨向區域人均意義上的均衡,而非簡單追求經濟總量趨同。
實現服務業繁榮與要素升級的良性互動
城市發展的本質是服務于人。會議將“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線”置于突出位置。這不僅是民生保障,更是激發消費、優化要素配置、釋放結構紅利的關鍵環節。用實際行動回應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
第一,生活性服務業是結構紅利與民生福祉的交匯點。品質化、多樣化的社區商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和貼近需求的養老、托育、家政、文體等服務,是城市煙火氣的源泉,更是就業的“蓄水池”和激活消費、推動消費升級的載體,其繁榮程度直接反映要素空間配置的效率。當人口,特別是高技能、高消費人群能自由流向高效率區域并獲得優質服務,才能激活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支撐國內大循環。破除制度障礙,促進人口向高效率城市和城區集聚,本身就是釋放消費(尤其是服務業)發展潛能、改善民生的過程。
第二,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支撐要素自由流動。會議強調“均等化”與“優質化”并重。通過資源傾斜和標準化縮小區域間、群體間差距,并運用科技賦能提升效率。其深層意義在于降低子女教育、醫療保障、勞動力市場進入障礙等勞動力流動的隱性成本,從而使人口流動更順暢反映經濟規律,優化人力資源空間配置。均等的公共服務是要素自由流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基礎。
第三,兜底保障筑牢空間轉型安全網。在城市轉型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加大保障房供給、完善無障礙環境,不僅是保障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權利,更是確保空間結構優化過程平穩有序、減少社會摩擦的基石。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一個包容的城市,才能吸引和留住多元化人才,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穩定的人力要素支撐。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晨暉學者、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