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閉幕的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以下簡稱“外灘大會”),集中展示了科技金融與醫療健康領域深度融合催生的眾多突破性成果,這些成果涵蓋生物醫藥研發、醫療支付創新以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等,不僅展現了技術與產業協同的巨大潛力,也清晰勾勒出未來醫療健康服務普惠化、精準化的路徑。
智能研發:加速醫藥技術轉化與產業升級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正在醫藥研發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記者在外灘大會展區看到,傅利葉智能上肢康復機器人可模擬治療師進行輕柔訓練;達摩院“達醫智影”通過一次CT影像結果可完成多病種篩查與管理;云上華佗超聲輔助診斷系統能快速識別多部位細微病灶,提升診療水平……
與此同時,金融資本與前沿科技的深度耦合也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進入爆發期。今年上半年,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江蘇康為世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了首只聚焦生物醫藥領域的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基金,通過整合“政府+AIC+CVC(企業風險投資)”資源,重點支持生物制藥、生命科學和診斷產業等領域的科技型企業成長,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為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上,工作人員(左)在向參觀者介紹AQ健康醫生的人工智能產品。記者 方喆 攝
記者還了解到,國務院國資委正推動中央企業加快生物醫藥產業布局,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在生物制劑、基因編輯等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在技術應用層面,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正在重塑生物醫藥研發范式。螞蟻集團旗下AI健康應用AQ通過整合蘋果、華為、魚躍等十大品牌的智能設備數據,構建了動態健康檔案系統,其AI皮膚檢測功能可識別超50種皮膚疾病,并能結合中醫體質分析提供個性化健康建議。
早在去年,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就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了消化疾病專科專病數據庫及中醫可信聯合循證分析平臺,實現了23家醫院臨床數據的安全共享與聯合分析,為中醫藥循證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研發效率,加速產業升級,更通過金融工具加速成果轉化,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
支付創新:商保直付與智能理賠實現突破
醫療支付領域的創新正在打破傳統模式的約束。鎂信健康在外灘大會上展示的“一碼直付”平臺,試圖通過提供醫療及購藥雙場景的商保直付服務,解決患者“墊資壓力大、保險理賠難”的痛點。其自主研發的AI智能體ClaimMaster通過多模態解析、動態病程建模等核心技術,將理賠審核時間壓縮至數秒內,服務覆蓋超2萬家醫療機構、3300家特藥藥房。同時,“一碼直付”平臺還整合了商保、惠民保、慈善贈藥等藥品多元支付方案,通過AI為患者生成最優費用分攤組合。例如,針對某抗癌藥,系統可自動匹配惠民保、患者關愛福利項目等方式,使患者自付金額大幅降低。
專家表示,這種“支付即服務”的模式不僅提升了創新藥可及性,更通過智能風控系統識別超適應癥用藥等風險,為保險公司節省了部分不合理賠付。
鎂信健康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希望通過整合技術與服務,解決患者面臨的實際問題,一方面幫患者減輕經濟負擔、簡化操作流程,另一方面也為保險機構提供更高效的理賠方案,讓醫療支付服務更貼近患者需求。
眾安保險則展示了其在“AI+保險”和“NFC(近場通信)+保險”的創新應用成果。截至2025年上半年,眾安自主研發的AI中臺“眾有靈犀”成為公司業務變革的核心引擎,其知識工程、語音服務、AI Gateway等多模塊協同作用,已覆蓋保險業務全流程需求。據悉,“眾有靈犀”中臺生產環境機器人上半年累計調用量達4.5億次。
眾安保險常務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王敏表示,AI正在驅動一場深遠的行業結構性變革,商業價值的核心不再局限于軟件工具本身,而是越來越多地體現在通過AI直接交付業務成果。
技術普惠:AI助力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面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AI技術正在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力量。
通過5G、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等技術手段,名中醫的診療服務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延伸到基層醫療機構。通過遠程中醫診療平臺,患者在基層醫院就診時,借助高清視頻設備、智能診斷工具等,與城市里的名中醫進行實時視頻問診。名中醫可以根據患者的癥狀、舌象、脈象等信息,借助AI輔助診斷系統,為患者提供精準的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案。
螞蟻AQ的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9月測試版上線以來,AQ已累計服務用戶超1.4億,其中近六成用戶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及鄉鎮。
《2024年全國醫療服務能力調查報告》顯示,東部省份三甲醫院數量占全國50%,西部省份占比則不足5%;農村地區執業醫師占比不到全國20%,城市人均醫療資源是農村的2.5倍以上。
為破解這一痛點,螞蟻AQ在外灘大會上發布了智能體開放平臺,助力醫生和醫療機構開發專業化、個性化、自動化的醫療智能體,推動AI醫療服務向基層滲透。
目前,螞蟻AQ已聯動全國近百萬真實醫生,打通了好大夫平臺超20萬醫生的線上問診通道,為超300位名醫打造了AI分身,實現24小時“不打烊”醫療服務,讓偏遠農村用戶也能便捷接觸到優質醫療資源。
業內專家認為,醫療科技創新正從根本上改變健康服務的提供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AI技術只是輔助工具而非替代者,真正的診療還需要依靠醫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
螞蟻集團CEO韓歆毅也強調說,“AI無法替代醫生,更應該是醫生的助手。”他透露,螞蟻集團近期已成立醫療健康實驗室,重點投入AI賦能MDT多學科會診等前沿探索;未來還將聚焦高質量數據積累、模型幻覺抑制、科技倫理建設等核心問題,持續完善AI醫療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