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以為只是老年斑,沒想到竟是皮膚基底細胞癌。”家住天津的68歲市民劉女士在社區健康篩查中,被確診為早期皮膚基底細胞癌,經手術切除后已順利康復。這一病例并非個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及職業性紫外線暴露人群擴大,皮膚癌發病率正持續攀升,部分北方省市年增速超15%,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成為應對這一疾病的核心。
皮膚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并稱為三大皮膚癌。其中,基底細胞癌雖生長緩慢、極少轉移,通過手術等局部治療可有效治愈,但長期忽視會像“扎根”般浸潤深層組織,侵蝕鼻、眼等部位的軟骨與骨骼,不僅增加治療難度,還可能導致毀容。而惡性程度更高的黑色素瘤,I期五年生存率超94%,IV期卻不足5%,分期早晚直接決定治療效果。數據顯示,我國皮膚癌年增長率達4.47%,且確診患者多處于進展期甚至晚期,早診率偏低問題突出。
皮膚癌早診率低,源于多重現實困境。在我國,基層醫生對皮膚癌的識別能力有限,專業診斷設備普及不足,缺乏標準化篩查流程與隨訪機制;同時,皮膚癌早期癥狀隱匿,公眾認知度不高,主動篩查意識薄弱。即便在歐美國家,也多依賴高危人群自我檢查或機會性篩查,尚未形成覆蓋全民的有效篩查體系。
針對這一現狀,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啟動“老年人皮膚癌篩查專項行動”,為全國皮膚癌防治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該行動依托醫院皮膚醫學部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優勢,以及皮膚鏡診斷等技術能力,構建“機會性篩查、社區篩查、功能社區篩查”三網聯動模式,重點覆蓋老年人、戶外作業者等高危人群。作為環渤海灣北方沿海城市,天津紫外線指數偏高,老齡化率已達24.93%,且重工業、港口戶外作業人員集中,是皮膚癌高風險地區,此次專項篩查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皮膚外科主任邢衛斌強調,皮膚癌防治需公眾主動參與,定期進行皮膚自我檢查是重要防線。早期皮膚癌通過規范治療幾乎可完全治愈,而系統性篩查體系的建立,能進一步打通“早發現”的關鍵環節,減輕患者病痛與經濟負擔,也為醫保體系減壓。此次天津啟動的專項篩查,正是響應《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推動皮膚癌防治從“被動治療”向“主動預防”轉變的重要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