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始終堅持“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嚴把各環節損失損耗,積極推動全鏈條節糧減損集成改革。今年寧津縣夏收期間,已有多輛裝有北斗輔助駕駛、觸控操作終端等智能化設備的聯合收割機規模化作業。寧津縣津城街道的宏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曉偉說:“要想小麥產量跟上,收割損耗必須壓到最低。合作社今年新購置了三臺收割機,它不僅搭載了北斗輔助駕駛、觸控操作終端,而且它的縱軸流機型脫粒滾筒和網篩比普通機型長一截,損失率大幅降低。”
合作社之所以如此重視節糧減損,得益于今年“三夏”期間寧津縣農業機械推廣中心組織開展的農機手培訓系列活動。由縣級農機部門組織工作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各鄉鎮對農機手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實現了12個鄉鎮培訓全覆蓋,共同培訓農機手、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代表等800余人。采用理論授課和麥收現場答疑相結合的方式,將機收減損、新型農機具推廣和安全操作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剛參加完培訓的農機手董慶勇說:“以前只知道猛踩油門,現在懂了慢工出細活”。據統計,今年寧津縣夏收機損率降低至 0.71%,同比降低0.12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寧津縣津城街道創新推廣“智慧糧庫+訂單農業”市場化收儲服務模式,實現農戶線上預約、線下交割,大幅提升了收儲效率。津城街道洼劉村種糧大戶宋書增表示:“我這100多畝小麥,原來從收割到銷售需要半個多月。現在我只需要從手機上預約服務,就能享受全鏈條的服務,時間縮短到了一周左右。有了這個模式以后從收糧到賣糧都特別省心,再也不愁存糧發霉,收益也更有保障了。”津城街道“噸半糧”為農服務中心配套了烘干等近10項服務,有效減少糧食損耗,促進農民增收。
糧倉是節糧減損的主戰場。在寧津縣糧油儲備庫,智能糧倉控制系統正實時監測著倉內溫度、濕度等數據。總經理商建業指著屏幕上的168個測溫點介紹道:“以前需要保管員每隔一段時間爬上糧堆,在糧倉里插一根幾米長的溫度計,才能準確測量糧溫,現在用上了‘智慧糧倉’,每個倉庫內都裝有智能監測系統,溫度、濕度、水分等數據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屏幕上,一覽無余。”寧津縣建設的智慧化綠色倉儲,告別傳統倉儲方式,將每個糧倉都安裝上倉儲專用空調、自動通風系統、內環流控溫系統,升級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等儲糧技術,讓糧食住進“智能空調房”。并新引進移動式液壓翻板卸車機、環保除塵清理篩、全自動智能扦樣機等先進設備,顯著提升出入庫作業效率30%,降低揚塵與噪聲污染50%,從源頭上減少糧食破碎和環境影響。自實施綠色倉儲項目以來,寧津縣糧食儲存損耗率降低了0.6%,由過去的1%下降到0.4%,儲存周期內減少糧食損耗約300噸,節約成本72萬元,有效減少了糧食污染和損耗。(杜飛超 吳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