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落地首爾,當晚飛回國內,24小時內完成面診、醫美“微整”、換藥——一種被年輕人稱為“快餐式”的赴韓醫美悄然流行。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韓國醫美機構借助國內社交平臺引流,以“超低價格”“免費體驗”“明星同款”等極具誘惑性的營銷話術,吸引大量國內消費者赴韓接受醫美服務,并提供簽證、翻譯、交通等“一條龍”服務。然而,機構資質難辨真偽、醫療操作不規范、事故頻發等問題,嚴重威脅消費者人身安全與健康。
低價精準引流 “一條龍”服務吸粉
多位赴韓消費者反映,一些韓國醫美機構利用國內社交媒體低價引流,并提供出入境中介服務,吸引中國消費者跨境消費。
——低價引流,社交平臺精準“釣魚”。“這家機構在大眾點評上排名第一,評分5.0。”35歲的湖北女孩華曉(化名)今年4月赴首爾江南區某機構就診,“整條街都是醫美招牌,客人幾乎全來自中國,接待員也是中國人。”華曉原計劃消費2萬元,最終花費4萬多元,“結果眼皮下垂、睜眼乏力。”
記者檢索發現,多個IP顯示為韓國的賬號在社交平臺發布“折扣價”“季節特惠”等引流帖,僅某平臺就有數十家。同時,“探店免費體驗”“小韓找博主體驗變美”等合作帖文泛濫。
29歲的自媒體博主李爽(化名)說,在韓國醫美機構交流群中,常有機構邀請流量較高的博主推廣發帖來置換免費的醫美項目。一些機構曾多次邀請其合作并許諾,成功推薦國內消費者、在完成項目后根據消費金額可獲得30%至40%的提成。
——醫療資質難辨真偽。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曾發布提示,消費者在赴韓前可以通過“大韓整形外科醫師會官網”核查機構和醫生資質。
微信平臺上的一款醫美小程序宣稱,擁有數百家韓國境外醫療機構資源,可以提供“代查機構資質、可幫忙預約手術”服務。記者將小程序推薦的15家韓國整形外科機構的韓文名,在大韓整形外科醫師會官網中進行核查發現,其中8家均顯示“沒有數據”。然而,這些機構在詳情頁面卻赫然標注“手術核心、技術研發”“醫院級醫療機構”“千層級無菌手術室”“人氣醫院累計3000例成功案例”等字眼。
此外,記者詢問一些不進行整形手術的機構其醫生資質時,部分機構僅能提供標有醫生照片及榮譽的海報圖,并未對醫生資質進行說明。一家韓國醫美機構的客服人員表示,其院長是皮膚科專業醫生,然而記者在大韓皮膚科學會等官方網站中核查時,并未查詢到這位醫生的任何數據。
——提供出入境“一條龍”中介服務。記者在某條韓國醫美的帖子下留言詢問如何前往后,收到多家“代辦韓國醫美簽證”“多年地陪/翻譯”以及中介機構的私信,對方要求添加微信詳談。
醫美小程序的平臺客服表示,平臺除了可以代查醫院資質并預約,也可以提供翻譯、接送機服務。28歲山東女孩安寧(化名)說,從國內到韓國的交通非常便利,機票也很便宜,可以當天往返,機票和項目費用加起來也比國內劃算。
操作標準缺失 手術潛藏安全隱患
2024年以來,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已發布3次風險提示,由于已發生多起赴韓醫美公眾權益受損事件,嚴重威脅消費者健康安全,赴韓游客應謹慎整容整形,切忌盲從廣告宣傳。今年3月,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關于韓國醫美低價引流現象的警示》,對韓國醫美低價引流、隱性消費陷阱等風險與危害做出提示。
部分受訪者表示,當前韓國醫美術中還存在操作不規范、手術過程有安全隱患、坐地起價等現象。
——多種針劑“復配”注射,存在安全風險。李爽因容貌焦慮,自大學起至今前往韓國進行醫美近30次。在韓國醫生的建議下,她曾一次進行超聲刀、熱瑪吉、玻尿酸、黃金微針和肉毒素注射等多個項目,隨后臉部出現異樣和不適。“之前花費20多萬韓元進行全身吸脂,醫生說生理期做手術沒有問題,結果術中出現大出血。”她說。
多位受訪者表示,術前醫生會建議多種項目疊加進行,稱之為“復配”。今年4月,安寧在進行復配項目后出現臉部紅腫和紅斑,“回國后前往上海一家三甲醫院治療,醫生診斷為注射并發癥。”記者與多家韓國醫美機構客服咨詢復配項目是否安全時,客服表示:“王牌項目效果會很明顯,改善效果滿意度比較高,韓國人都是這么打的,是復合治療、分層治療”,但并未正面回答安全與否和可能遇到的風險。
“消費者容易受網絡上外籍醫生技術更好的話術影響。實際上,韓國醫美大部分存在激進治療。”北京市朝陽區一家美容門診部的醫美顧問謝女士說,作為醫美行業從業者對于部分韓國藥品的成分都不了解,很多藥品存在激素成分,對消費者來說有很大風險。
——手術操作間環境堪憂。“選擇好項目后敷上麻藥,整個人躺在小隔間里,甚至有些是用簾子把床與床之間隔開。”安寧說,自己從2023年開始幾乎每半年就會去韓國做醫美項目,“如果一次性做多個項目,就由多個醫生輪流操作,或者護士帶去另一個操作間‘流水式作業’。沒有‘一客一換’和無菌環境,也沒有多次消毒。”
李爽說,今年4月她前往韓國某家機構進行醫美,“醫生在我麻醉不知情的情況下,15分鐘內雙手進行了600發超聲刀能量治療。后面由于接著用滑動打法進行了‘熱瑪吉’項目,臉部被燙傷,留下一條硬結。”在一段由李爽展示的注射肉毒素針劑錄像視頻中記者見到,護士配合注射時未戴手套,直接抓取紗布進行創面傷口止血。
——坐地起價、高價“陷阱”難防。多位受訪者表示,到醫院面診后項目價格與線上了解的有較大差異。“客服人員告訴我100%可以去掉疤痕,價格優惠且設備先進,一處疤痕人民幣1萬元左右,疤痕負責到底。”小杰(化名)與韓國一家醫美機構預約去疤痕項目,但進行兩次后被要求再次交費,此前也未簽署任何合同。前往韓國進行醫美項目、遭遇鼻線雕穿孔事故的“00后”女孩陳紫(化名)也遇到了坐地起價的情況,鼻線雕的線,做之前告知是一根11萬韓元,操作中用了兩根,但收費時收了33萬韓元。陳紫說,對價格的疑問醫生辯稱“價格高的線成分更好,不在價目表上”,但沒有講清楚成分問題。
強化跨國協同 凈化醫美灰色地帶
受訪專家建議,社交平臺應強化跨境醫美類內容整治與資質核驗,建立跨國醫療監管協同機制,發布風險提示,剔除跨國醫美市場灰色地帶,切實保障消費者生命和財產安全。
一是建立社交媒體醫美內容“白名單”,借助人工智能攔截有害信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陸洪磊表示,醫美推廣通過短視頻、直播、圖文推薦等形式滲透到用戶,其中不乏虛假宣傳與非法中介引流。平臺需建立“醫美內容白名單”制度,對境外機構的執業資質、醫師資格進行跨境核驗,要求推廣內容標注機構所在國監管部門的備案信息及風險提示。同時,平臺借助AI識別系統,自動攔截“無痕修復”“零風險整容”等夸大宣傳話術,對違規賬號實施處罰,從源頭切斷非法引流鏈條。
二是建立跨國醫療監管協同機制。廣東良馬律師事務所律師何倩建議,應推動醫美熱門目的地建立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醫師執業資格、機構合規記錄的跨境查詢,減少因語言瓶頸導致的信息差。此外,探索“醫療質量互認”政策,對通過國際醫療認證的機構授予標識,為消費者提供選擇依據。在糾紛處理方面,應建立跨國調解機制,聯合當地華人法律服務機構設立維權熱線,簡化跨境投訴流程,讓消費者在權益受損時獲得及時救助。
三是宣傳引導,構建立體化科普矩陣。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王太玲表示,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多形式加強醫美知識科普,同時相關醫療機構提供項目咨詢服務,幫助公眾了解國內外醫美差異。
受訪專家表示,相關部門可梳理不同國家的醫美監管差異、常見糾紛處理途徑及維權法律依據。借助海外華人社群等渠道,在熱門醫美目的地建立線下咨詢點,提供術前資質核查服務。此外,通過案例報道等形式,曝光典型維權案例,用真實故事揭示“低價套餐”背后的隱性消費陷阱,幫助消費者建立理性認知。
(經參調查線索征集郵箱:13810799287@163.com)